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,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翻开“四史”教材时的震撼。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片段,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引领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,也让我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初心的温度。
一、在“四史”中读懂初心与信仰
学习党史时,我被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深深打动。从南湖红船到井冈山星火,从长征路上的生死考验到改革开放的破冰前行,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了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的初心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”那些泛黄的书页里,藏着中国共产党为何“能”、马克思主义为何“行”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“好”的答案。我逐渐明白,初心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李大钊“试看将来的环球,必是赤旗的世界”的呐喊,是焦裕禄“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”的坚守,更是当代脱贫攻坚战中无数党员“不获全胜,决不收兵”的誓言。
二、在“四史”中感悟历史的规律与智慧
翻开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,我惊叹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。从“一五计划”奠定工业基础,到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”激活农村活力;从浦东开发开放的“试验田”到“一带一路”的全球视野,每一步都印证了“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”的真理。苏联解体的教训让我意识到,一个政党若脱离人民、停滞创新,终将被历史淘汰;而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,正是其永葆生机的密码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,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。”这让我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挫折与成就,更懂得今日的繁荣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成果。
三、在“四史”中寻找行动的坐标
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时,我尝试将历史经验融入现实思考。参观数字化革命纪念馆时,AR技术重现的“飞夺泸定桥”场景让我身临其境;参与学校红色课题研究时,我与同学从“小岗村手印”探讨改革勇气,从“抗疫精神”思考制度优势。这些实践让我明白,“四史”不仅是过去的故事,更是今天的行动指南。当我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协调矛盾,会想起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方法;当面对职业选择时,张謇“实业救国”的担当和黄大年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”的信念,成为我锚定方向的灯塔。
四、在“四史”中点燃未来的火炬
如今的“四史”学习早已突破书本的局限。通过“学习强国”平台观看《觉醒年代》纪录片,在慕课(MOOC)上与全球青年讨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甚至在游戏《重走长征路》中体验战略抉择的艰难……这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。我深刻体会到,学习“四史”不仅是回溯过往,更是为了传承精神、开创未来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:“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。”当我们这一代人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,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才能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。
结语:以史为灯,照见前路
300余天的“四史”学习,于我而言是一场精神的洗礼。它让我从历史旁观者变为使命传承者,从知识接收者变为实践行动者。站在新时代的潮头,我愿做一粒星火,带着历史赋予的智慧与力量,在民族复兴的长征路上继续前行。因为我知道,今天的每一个脚印,终将成为后人口中的“四史”新篇。
上海财瑞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朱鑫
2025年3月10日